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5
0

「真正的防災,不是個人的準備,而是社會的共振。」


一、從個體到群體:心理韌性的外溢效應

心理學研究指出,個體的「安全行為」會產生模仿與情緒傳染效應。
當一個人主動備災、更新物資、分享經驗,他的行動不僅提升自身的應變力,也在無形中改變他人對「防災」的態度。

這就是 社會心理韌性(Social Resilience) 的起點——
從自我控制感(sense of control),進化到 集體信任感(collective efficacy)

社會學家 Albert Bandura (1997) 提出「集體效能(collective efficacy)」概念,
認為當人們相信「團體能夠共同應對困境」時,整體的壓力承受力與協同行動能力會倍增。

當人與人之間的韌性彼此牽引、互相支撐,
社會的恢復力便在無形中編織成網 ——
柔韌,且堅固。


二、科技的角色:資訊網絡成為「韌性放大器」

在現代災害情境中,科技平台不只是傳遞訊息的工具,更是心理穩定與社會動員的「韌性放大器」。

以台灣、日本、美國為例,
政府與民間社群逐步形成「數位備災生態圈」:

平台 主導單位 特色 社會影響
防災資訊開放平台(Disaster Open Data Platform) 台灣數位部 × NCDR 整合地震、颱風、淹水、避難所即時資訊 提升公民對災害的「資訊掌控感」
NERV 防災 App(日本) 民間團隊 × 官方資料串流 使用熟悉介面推播氣象廳預警 降低民眾對官方警報的心理排斥
MyShake App(UC Berkeley) 美國加州地震早期預警系統 群眾感測資料 × 手機即時速報 建立「社會性資料信任網」

這些平台的共同特徵是:讓資訊不再是「上對下的指令」,而是「橫向共享的行動」

人們不只是接收者,更是節點。
透過社群、開放資料與 AI 預測,個體防災行動得以在社會中被看見、被模仿、被延伸。


三、心理面向:從焦慮到共感的轉換

過去,防災教育常陷於「恐懼訴求」:「地震會造成什麼災害」、「你該趕快準備」。
但根據 Lazarus & Folkman (1984) 的「壓力—因應理論(Stress and Coping Theory)」:
若人長期處於高威脅資訊環境,會產生「防衛性回避(defensive avoidance)」—— 也就是「越焦慮,越逃避」。

因此,科技設計的重點應從「提醒」轉向「共感」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防災 App 可在社群中顯示「鄰近 3 位用戶已完成避難包準備」,
    以社會模仿機制(social modeling)激發從眾行動。
  • LINE Bot 可推播「今日 30% 的家庭更新了飲水儲備」,
    讓「行動的普遍性」取代「恐懼的稀有性」。

這種設計思維不只降低焦慮,更轉化為「大家都在行動」的安心氛圍。


四、案例:台灣「防災社區 × LINE 群組」的行動連結

在花蓮與南投等地區,部分地方政府嘗試將「防災社區」概念結合 LINE 社群:

  • 平時:分享防災知識、推播災前物資檢查表。
  • 災時:互通安全訊息、協調物資與避難動線。
  • 災後:心理關懷、重建互助名單。

根據 內政部消防署(2024)地方防災行動報告,參與「社區備災群組」的居民,其回報率與災後聯繫成效皆顯著優於未參與者。
報告指出,這樣的「社會連結密度」是促進心理恢復的關鍵因素。

這證實了一個趨勢:

**「心理韌性」可以透過科技網絡被社會化。 **


五、從產品設計觀點看「韌性科技」

對產品經理而言,韌性科技的挑戰不只是技術整合,而是如何設計出能被「群體採納」的行為結構。

關鍵不在於讓一個 App 功能再多,而是讓它成為一個「社會習慣」。

這包括:

  1. 可被模仿:讓使用者行為容易被他人看見。
  2. 可被分享:提供一鍵邀請功能,建立防災網絡。
  3. 可被維持:透過推播、徽章、社群任務保持長期參與。

**韌性,不是功能的產物,而是文化的延續。 **


六、結語:當科技學會「社會化」,韌性才會成長

災害的本質是突發,但韌性的形成是漸進。
當防災行為透過科技連結成社會習慣,
我們就不再只是孤立的個體,
而是一個 彼此守望的系統

科技讓我們看見彼此在準備,
也讓「安心」成為可被分享的情緒。

韌性科技的終點,不是預測災難,
而是讓社會在風暴來臨前,已經彼此相連。


📚 參考資料

  1. Bandura, A. (1997). Self-Efficacy: The Exercise of Control. New York: W. H. Freeman.
    → 集體效能(collective efficacy)理論來源。

  2. Lazarus, R. S., & Folkman, S. (1984). Stress, Appraisal, and Coping. Springer Publishing.
    → 壓力—因應理論與「防衛性回避」概念依據。

  3. Drury, J. (2018). 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in mass emergency behaviour: An integrative review.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, 29(1), 38–81.
    → 社會身份與群體行為在緊急事件中的作用。

  4. Paton, D. (2006). Disaster resilience: Integrating individual, community, institu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. In Disaster Resilience: An Integrated Approach. Charles C Thomas.
    → 社區韌性與社會層行為擴散框架。

  5. Lindell, M. K., & Perry, R. W. (2012). The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: Theoretical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al evidence. Risk Analysis, 32(4), 616–632.
    → 防護行動決策模型(PADM)理論基礎。

  6.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(NCDR)與數位部(2023)。災害開放資料平台(Disaster Open Data Platform)技術文件。
    → 官方開放資料整合與即時資訊來源。

  7. 特別警報制度與 Area Mail:日本氣象廳(JMA)官方文件與制度說明。
   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(2013–present)

  8. NERV 防災 App(日本)。
    → 民間團隊串聯 JMA 開放資料的防災推播應用。

  9. UC Berkeley Seismology Lab (2022). MyShake Annual Impact Report.
    → 群眾感測與地震早期預警社會信任研究。

  10. Patel, S. & Allen, R. (2022). The MyShake App: User experience of early warning delivery.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, 93(1), 92–102.*

  11. 內政部消防署(2024)。地方防災社區與行動回報機制年度報告。

  12. UNDRR (2015).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–2030.
    → 全球減災與社會韌性政策框架。


上一篇
Day24|心理韌性 × 技術工具:雙重安全感案例
下一篇
Day26|韌性資料鏈:從預測到信任的防災 AI 架構
系列文
《韌性生活指南: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》2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